设为首页 | 了解平台 | 用户反馈欢迎来到言必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今天是

从“中国奇迹”到“中国分享”:中国北斗迈出“关键一步”

“我在哪儿?我从哪儿来?”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并不是关乎人生终极命题的哲学“天问”,而是关乎我们生产与生活、迫在眉睫的现实位置定位问题。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坐标和

  • 从“中国奇迹”到“中国分享”:中国北斗迈出“关键一步”

    “我在哪儿?我从哪儿来?”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并不是关乎人生终极命题的哲学“天问”,而是关乎我们生产与生活、迫在眉睫的现实位置定位问题。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坐标和

  • 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 就《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答记者问

    2018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义十分重大。近日,中共中央办

  • 赵冰出席“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

    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月28日开幕之际,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共同主办了“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赵冰应邀

  • 《关于加强和规范“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平台审核工作的通知》要点解读

丝路观察
观察:“一带一路”的国家实践模式

2018-05-28

1月20日-2月20日“一带一路”舆情数据分析

本期“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的时间范围是从2018年1月20日到2018年2月20日。本月引发热议的话题主要有十大“一带一路”事件:1、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2、习近平达沃斯讲话一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引领国际经济合作。3、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农产品贸易。4、中欧班列推动“一带一路”贸易互联互通。5、“一带一路”成为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首次访华重点议题。6、瓜达尔自由区开园“一带一路”建设再结硕果。7、美澳日印筹划替代方案应对“一带一路”。8、安倍表态将就“一带一路”同中国展开合作。9、商务部与上海市签署涉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部市合作框架协议。10、刘强东表示京东将紧随“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海外业务。

通过舆情监测发现:该月“一带一路”相关舆情总体平稳,境内新闻对“一带一路”报道量占总报道量93%左右,约有53%报道对“一带一路”持褒义立场,对“一带一路”持贬义立场的报道约为19%。其中,2018年1月31日为该月舆情热度峰值,当天涉“一带一路”相关舆论热点密集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带一路”成为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首次访华重点议题,中国银行发布2017年度《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等“一带一路”事件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引发舆论热议。

随着2018年年初中央“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部署会和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了“一带一路”行动规划文件,本月地方各省级行政区积极响应,尤其是借助地方“两会”时间节点,努力根据自身实际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对接,努力突出地方自身特点、特色、特长。

根据相关省级行政区涉“一带一路”月度舆情热度统计发现,本月,北京、上海、香港、浙江、广东位居前五位。其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本月舆论涉“一带一路”热点事件包括:北京“一带一路”文化之旅交流活动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北京“一带一路”文化之旅走进菲律宾展现非遗制作技艺,“在京台胞迎新春联谊会”举行并为北京涉台商事纠纷调解中心揭牌,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孵化联合体官网上线等。排名第二的上海市本月舆论涉“一带一路”热点事件包括:商务部与上海市签署涉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部市合作框架协议,合肥上海产业园发展迈入“快车道”,首届“一带一路”文化·足球冬令营在沪举行,上海两会代表建言大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市印发《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等。

此外,本月各省级行政区涉“一带一路”舆情热度呈现明显“两会+”特征,全国各省级地方两会纷纷举行,各省级行政区在两会期间纷纷回顾总结了其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多举措揭开“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我们以“两会”作为背景关键词进行舆情监测发现,本月,上海、香港、北京、广东、内蒙古位居前五位。

2月20日-3月20日“一带一路”舆情数据分析

本期“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的时间范围是从2018年2月20日到2018年3月20日。本月引发热议的话题主要有十大“一带一路”事件:1、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国务院机构改革关于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3、宪法修正为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提供法治保障。4、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产生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5、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多国宣传推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报名踊跃。6、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答记者问上谈“一带一路”合作。7、商务部部长钟山谈“一带一路”将打造“丝路明珠”。8、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一带一路”建言献策。9、“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发布。10、美日印澳四国为酝酿“一带一路”替代方案采取动作不断。

通过舆情监测发现:该月“一带一路”相关舆情总体平稳,境内新闻对“一带一路”报道量占总报道量92%左右,约有55%报道对“一带一路”持褒义立场,对“一带一路”持贬义立场的报道约为15%。其中,2018年3月13日为该月舆情热度峰值,当天涉“一带一路”相关舆论热点密集出现,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能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新加坡驻华大使接受专访表示“一带一路”是两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焦点等“一带一路”事件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引发舆论热议。

根据该月“一带一路”舆情热度统计发现,本月涉“一带一路”舆情热度呈现明显的全国两会特征。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宪法修正等两会重点议题与“一带一路”具有强相关特点,“一带一路”与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相吻合。我们以两会议程安排的主要议题作为关键词进行舆情监测发现,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舆情热度最高,新闻报道量多达5535条。舆论普遍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把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作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首要举措。“机构改革”以4421条新闻报道量排名第二。多家媒体认为,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关于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整合重组对外机构职能的政策,是布局大国外交、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署。排名第三的“宪法修正”报道量为2226条。舆论分析认为,“宪法修正”既能为中国的稳定发展护航,还有益于世界发展,释放了“一带一路”倡议将持续推进的强烈信号。在地方层面,由各省级行政区选举产生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大量涉“一带一路”相关具体议案提案。我们以“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关键词进行舆情监测发现,与“全国人大代表”相关新闻报道量多达4913条,“全国政协委员”相关新闻报道量达到3663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普遍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如港澳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是如何找准并发挥各自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化与内地经贸合作,开拓新商机。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本期“丝路脉动”将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实践模式这个概念。在学术意义上,“一带一路”国家实践模式是指“一带一路”是一种国家行为模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政策意义上,“一带一路”国家实践模式包括“战略-政策-项目-民生-舆论”这五个要素,均需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这有助于决策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理解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本逻辑。“一带一路”国家实践模式有助于决策者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实践者进行微观实务操作,研究者进行整体观测。课题组将根据该模式,在概括本季度“一带一路”的政策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着重预测下阶段发展趋势,并为各利益相关方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议。

在战略层面,侧重于应对外界战略疑虑和反制的上升。“一带一路”之所以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一方面显示它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全球合作倡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强调它不是以安全为导向的地缘政治战略。尽管如此,外界仍会习惯性地从地缘战略、国家安全和国内政治等方面揣度“一带一路”,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常识和常态,不足为奇。事实也的确如此,自去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十九大以来,外界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和疑虑同步上升,均很突出。而本季度以来,外界对“一带一路”的战略疑虑和反制非常明显。比如,美日的印太战略、中美贸易战、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公开担心“一带一路”冲击国际秩序。近期,中国政府、部委、地方和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推进合作时困难重重,阻力增大。这意味着,“一带一路”不仅是统筹内外发展的载体,也是战略竞争博弈的平台。前者是推力,后者是阻力。近期后者上升快势头猛,对政策推进和实务操作都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合作策略。

在政策层面,应侧重于政府换届和机构改革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影响比较大,今年政府换届以及机构改革,将带来“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的一些变化,甚至可能是一些机制方面的调整,学界也在讨论如何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机制化。另外,新组建的部委体系将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进行再整合和再协调,在一些部委内部也有可能设置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具体执行部门。二是中央地方协调模式将有新变化,新组建的几个部级单位有可能对地方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新的指导意见。三是国内区域协同模式的新变化,“一带一路”海陆大通道的建设将带动国内新型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发展。比如,自新加坡提出南向通道建设后,重庆、甘肃、贵州和广西四省区联合出台了互联互通的协调机制。目前,学术界和智库界也在讨论,随着海陆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沿海相关省份是否可能在中央的统筹之下,协调推进面向东南亚海上国家合作的省际协调机制。

在项目层面,应侧重于项目体系的丰富完善和风险防范。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机制对接、项目对接”,项目是最实在的抓手。经过近五年来课题组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跟踪分析,提出一个简单的两分法,即中国项目和别国项目,已有项目和新增项目,常规项目与创新项目,盈利项目和公益项目。之前,中国项目、已有项目、常规项目、盈利项目大致占主导地位。今后,别国项目、新增项目、创新项目、公益项目更应受到重视和鼓励,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其他国家、后来者、创新者、公益人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课题组认为,由于“一带一路”项目繁多复杂,有关项目管理、项目监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政策也会日渐完善。今后,会出现一些项目示范样板,也会有项目负面典型。

在民生层面,应侧重于“一带一路”如何有利于民生需求。近年来,中国在国内外推介“一带一路”倡议时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用最简单、最实惠、最直白、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述“一带一路”的目标?目前,一些官方政策语言的表述很难被国内外的老百姓理解。而根据习主席有关“努力使中国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世界各国”的提法,似乎可以将“惠及民众”作为“一带一路”目标的简洁表述方式,不仅惠及中国民众,也惠及相关国家的民众。惠及民众主要涉及如下问题:一是实打实地满足民生需求,包括就业、生活质量的改善、旅游和教育的发展等;二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更加注意当地生态环保问题,融入当地文化社会环境,为当地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等;三是民间组织、民间企业、民间资本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民间版的“一带一路”大有作为;四是惠及民众的程度和范围,将越来越成为第三方评估方或者政府内部评估“一带一路”成果的关键指标。

在舆论方面,应侧重于营造更加客观专业可持续的舆论环境。“一带一路”的形象塑造、健康发展,越来越避不开软环境的支撑,这包括舆论环境、专业支撑和科学评估三个方面。从过去五年和最近一个季度的总体来看:一是“一带一路”的舆论环境并不稳定。正向推介的能力和实力的确有上升,但来自外界的负面反馈也是相伴相生,张力极大,挑战极大。二是“一带一路”的专业支撑或者说智力支撑有所好转,但仍难以满足巨大的刚性需求。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和智库组织只有向更加专业化、即时化、整合化、可操作化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逐步缩小“一带一路”的智力鸿沟。三是对“一带一路”的进展进行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第三方评估,已经发展起来。如何为“一带一路”打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将成为一个逐渐兴起的国际话题。(作者为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评估课题组组长翟崑、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评估课题组成员曹岳)

编辑:曹家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言必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8 言必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保留所有版权 鲁ICP备18005408号-1